城市报道回顾系列之二十陕西渭南
【注:本文首次发表于2013年3月11日《人民政协报》,作者:祁胜利】
渭南:美丽的陕西东大门文·祁胜利
陕西省渭南市地处我国版图中心,是北京时间授时中心,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西岳华山就位于此。
近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以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都将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渭南纳入进来,使渭南集这三个国家级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于一身。这为渭南“拐弯超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国家赋予的财政、税收、产业扶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使渭南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为抢抓战略机遇,用活用好国家层面三个规划,渭南以“做强园区、做大城区、做优景区”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已步入赶超发展的健康轨道。
2012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实现生产总值1210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10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分别增长12%和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640元和6600元,分别增长15.3%和18.5%,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渭南将按照中省决策部署,加快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互促共动,使经济增速保持在14.5%以上,努力建设成为陕西的形象之门、开放之门、繁荣之门。
做强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
渭南把做强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途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渭南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担负着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任,正以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贡献率。
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合作示范区和中西部门户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是渭南园区的两大战略定位。建设合作示范区,就是要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陕西新的增长极。建设物流集散地,就是要加快渭南中心城市陆路口岸、卤阳湖通用航空中心和特色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航物流港和辐射华北、西北、中原的物流集散地。
煤炭是渭南的一大资源优势。为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渭南建设了华县、蒲城、韩城、合阳、白水五个煤化工园区,正扎实推进韩城500万吨焦化、陕化节能减排等一批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甲醇制烯烃(DMTO)、甲醇汽油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推进煤电化及风、光、热等资源一体化发展,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醇烃等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
渭南素称“关中粮仓”。为巩固“陕西大粮仓”地位,渭南以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三优一特”(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工程建设,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加快建设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同时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等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和农产品销售信息化。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基地带动,推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拓宽租赁、股金、红利等收益渠道,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渭南突出特色、板块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形成体系完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韩城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建设以煤电、钢材循环转化为主导的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完善建设华县钼化工、澄城光伏能源等产业链和集中区,力争园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
渭南还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壮大红色旅游产业。整合文化资源,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为创建低碳城市,渭南还加快韩城循环经济园区和高新区、澄城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
渭南正在加快职教园区建设,积极筹建渭南工业职业学院,推进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建成3至5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5个专业性实训基地、2个综合性实训基地,打响职教品牌,建设西部职教基地。
目前,全市13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有色冶炼等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不断壮大,入园企业达890户。三一重工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渭南,大唐集团等15家央企来渭投资。2012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46%以上。
今后,渭南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在突出位置,以壮大园区为重点,以提高质量、节能环保为目标,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大力培育产值上百亿、千亿的园区。2013年,渭南将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公租房和集工商、税务、培训、金融、律师、会计等为一体的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产业园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做大城区,加快城镇化步伐
前些年,渭南因为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滞后,陕西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周边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乏力。对此,渭南把做大城区、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把城区的发展战略定位为:推进西(安)渭(南)一体化,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秦东城市群,建成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与西安、宝鸡共同形成“一核两极”的关中城镇带发展格局。
近5年来,渭南按照中心城区“园在城中” 、周边城镇“城在园中”、农村地区“村园交融”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区和绿色长廊,打造“河绕城郭、人水相亲”的生态田园城市。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累计投入500多亿元,使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5万人,相继获得了“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城市“硬实力”提高。新建城市道路100多公里,并对30条、约70公里长的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通了多条“断头路”,完善了城市雨污排水管网建设,建设排水管道38条总长度约80公里,对14个路段52公里的强电、弱电进行了综合管沟建设,完成日处理100吨垃圾的长滲沥液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和渭南火车站货运站搬迁工程,完成了43条、20余万平方米的道路人行道升级改造。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城市“亲和力”增强。按照“把城市建在森林里,让森林生长在城市中”的目标,大力开展了“大树进城”和“全民植绿、义务捐绿”等活动。完成了尤河公园、朝阳公园等35处绿地广场建设,栽植高大乔木33万株、各类灌木280多万株。为能让市民“推窗见绿,走上街头如漫步公园”,渭南采取项目建绿、见缝插绿等一系列措施,实施了沿街180多个单位的庭院绿化,90多个单位拆墙透绿,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337公顷、20055亩(新增11000多亩)。投资1000余万元,相继实施了中心广场等20处街头绿地广场亮化,完成了40项道路景观灯亮化工程和100多家单位楼体亮化工程,对渭蒲桥、渭富桥桥体进行了亮化,完成了朝阳公园、中心广场等4处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工程。同时按照节能、环保、实用、美观的原则,对市区大小广场公园及重点路段十字路口实施了节日景观亮化,使城市的形象品位大幅提高。
城市“服务力”提升。投资近5亿元的城区三所学校、投资7亿元的中心医院、投资3亿元的湭河综合治理项目等建成投用。投资7亿元的奥体中心、投资5亿元的市民综合服务中心、投资3.2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投资3亿元的博物馆等正在建设。
渭南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已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渭南成立了专门班子,就西渭融合发展展开专题调研,借鉴“西安-咸阳”、“长沙-株州-湘潭”一体化经验,主动和西安市政府对接,先后就交通、信息、能源等12个方面达成共识。
渭南提出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城中村和老火车站片区、东风大街两侧棚户区改造,突出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公益性工程;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河道、城区南源绿化和景观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中转站点,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使市民步行10分钟即可获取所需服务。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低碳技术应用,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
渭南计划到2015年,城镇化率从现在的43%提升到58%,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以上,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和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
做优景区,文化旅游恰融合
渭南旅游资源丰富,有8大旅游景区,景点60余个,其中国字号景点就多达54处。华山、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观与元明古建人文景观之大成的黄河龙门旅游景区、被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字圣仓颉庙和史圣司马迁祠、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闻名全国的洽川风景名胜区和被誉为“陕西九寨沟”的少华山,都汇聚于此。
近年来,渭南大力做优景区。其景区的战略定位是: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建成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名市和华夏文化展示区。近年来,渭南按照“依托大山水,弘扬大文化,打造大景区,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围绕“一山(华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司马迁)”的独特品牌,实施文化旅游大景点和精品线路支撑战略,努力将渭南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华山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奇、险、峻、秀”闻名于世,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夏之根”之美誉。渭南举全市之力建设这个景区龙头。以建设世界一流精品景区为目标,加快综合开发,实施华山索道、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打造标志性大型实景演艺,打响“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加强少华山、太华湖、潼关古城等周边旅游景区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
如今,华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猛。2012年,景区共接待登山游客201.16万人次,同比增长6 %,门票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25%;经营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润3200.52万元,同比增长9%;大华山旅游人数达到300余万人次,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华山”被确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华山环卫工人事迹轰动全国、陈州登华山活动创年度网络点击之冠,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正逐渐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目前华山正在进行“申遗”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在打造精品旅游板块方面,渭南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洽川湿地、潼关三河口、华阴御温泉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构建秦东旅游大环线。打造谷雨民祭字圣仓颉、民祭司马迁等品牌文化。
渭南市委、市政府还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唐桥陵遗址公园,深度开发司马迁祠、梁带村两周遗址、唐帝王陵等人文景区。创新景区开发建设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办好华山、洽川、通用航空等旅游节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拓展旅游消费市场。
2013年,渭南将以建设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华山旅游集团上市将有实质性进展,华山西线索道确保运营,景区治理、服务环境、旅游收入等有显著提升。“风追司马”旅游项目将加快进度,洽川、少华山、富平陶艺村等要冲刺5A景区。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开发保护,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景区连线建设,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计划到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