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正安:从贫困县到全球重要吉他生产基地
近年来,贵州省正安县依托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将吉他产业作为首位经济来抓。经过10年发展,正安县从贫困县一举成为全球重要吉他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正安吉他产业的发展,有效提振了县域经济,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逐渐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
“打工潮”孕育产业工人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的武陵山区,与重庆毗邻,是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内陆县。历史上,正安县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曾是贵州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为了增加老百姓收入、满足沿海用工需求,1987年,正安县首次有组织地向广东输送劳动力。”贵州正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叶晓说。
随着“打工潮”兴起,越来越多的正安人选择外出谋生。
1997年,时年19岁的郑传玖跟随打工大军南下广东务工。“刚到广东,一开始不知道要干什么,打零工、挑水泥、和砂浆都干过。”郑传玖说,后来在哥哥郑传祥的引荐下,他进入广东番禺的一家吉他制造厂,成为一名打磨工人。
从普通工人到班组长,从班组长再到厂长,郑传玖一步步地成长起来。不但掌握了吉他生产的技术,还学会了如何管理企业。
2007年,郑传玖兄弟俩在广东成立了自己的吉他制造厂。由于产品质量过硬,他们接到了源源不断的外贸订单,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像郑传玖兄弟俩一样,在广东从事乐器行业的正安人还有不少。此后,在大家的相互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正安人进入这个行业,成为掌握一门技术的产业工人。这些产业工人,为正安县日后发展吉他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部产业转移迎来发展新机
为了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正安县依托当地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决定大力发展吉他产业,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远赴广东等地考察、招商。
“招商的力度非常大,就连银行负责人都带到广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郑传玖至今仍然感动不已。加上郑传玖也有回家乡发展的想法,尽管当时正安县还不通高速,他还是决定回到正安建厂。
在贵州省正安县吉他产业园,工人在生产车间制作吉他。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13年,正安县迎来了首家吉他制造企业——由郑传玖兄弟俩投资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在此后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正安,如今累计集聚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126家,吉他产业配套标准厂房拓展至80万平方米。
此后,正安开启了产业集聚发展之路。吉他从单一生产制造到原材料、销售、物流、培训、包装等延伸,现已形成闭合产业链。
“从开始谋划算起,前后三任领导班子抓吉他产业。”正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江波说,从谋划发展吉他产业至今,正安县一直将吉他产业作为全县重要产业来抓,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厂房租金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吉他企业入驻。
“最具吸引力的是当地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完整的产业链。”贵州正安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启旺说。2018年,由于看好正安县的吉他产业发展,公司从广州搬到了正安。
正安吉他拨动世界的“心弦”
下料、粘接、打磨、上色、抛光、调音……走进贵州正安经济开发区的吉他生产车间,一股木料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成排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制作吉他,繁忙有序。经过上百道工序,一块块来自国内外的木料,被加工成锃亮的吉他,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
“每天骑电瓶车下班只需要七八分钟。”今年40岁的骆礼涛说,吉他厂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得益于吉他产业的发展,如今很多正安人不需要出县就能找到一份工作。据统计,当地从事吉他生产的工人有上万人。
经过10年发展,正安县的吉他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吉他年产量一度高达600余万把,产品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目前,正安县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吉他生产基地。”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安县委书记吴起说。
品牌塑造方面,正安的吉他产业还实现了从单纯“代加工”到发展自主品牌的跨越,目前已研发并注册了“娜塔莎”“威伯”等60个吉他自主品牌,共获吉他相关专利288项。
此外,正安县的吉他产业,也从起初的吉他工业逐渐向吉他工业、吉他旅游、吉他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转变。(记者 施钱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