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五)——英德商人发羊财洋行林立石嘴山
(来源:石嘴山档案)
原标题:档案中的石嘴山系列小故事(五)——英德商人发羊财 洋行林立石嘴山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北,石嘴山一度成为西北地区城市外贸中转市场。英、德外国洋行先后在此设有10家分行,甘、宁、青产羊毛皮张多汇聚于此,加工后装船外运,年运出羊皮百万张、毛1500万公斤,呈现出“各洋商均集于此,货财山积”(民国《朔方道志》)的畸形繁荣景象。
有关石嘴山十大洋行的具体情况,刘廷栋在其《帝国主义洋行在石嘴山》(原载1964年6月宁夏区政协《宁夏文史资料》第1辑)作了详尽记述:
石嘴山地区是宁夏滩羊的主产区之一
石嘴山设立洋行,约在光绪六年(1880 年),最后撤走是在民国15 年(1926 年),前后共40 余年。当时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之时,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已完全处于屈服投降的境地。而在西北地区,又到处镇压回民起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以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分子为前驱,向石嘴山实行经济侵略。
当时天津为帝国主义在北方经济侵略的大本营。光绪五年(1879年),天津英商雇佣了一名叫“葛秃子”(一说是葛鬼子,原名未悉)的人,只身潜入西北,作首次探险。葛秃子抵达石嘴山后住进了许存荣旅店。一天,葛秃子看到当地居民将羊毛与土掺合在一起,甚为惊奇,就问:“你们将羊毛和土弄在一起干啥”?居民说:“沤粪上庄稼”。葛又问:“为什么不卖钱”?居民回答:“羊毛除了做毛毡,别无他用,也无销路,只有沤粪”。葛心中窃喜,觉得石嘴山羊毛大有利可图,发“羊财”的时候到了。回到旅店,他苦思冥想,想到了一条妙策:利用店掌柜许存荣给他作桥梁,做一次无本生意。于是他找许商谈,以给许以优厚报酬为条件,由许出面作保,赊购石嘴山各家羊毛,明年付款。不到1个月,就收毛2 万公斤,并作价每百公斤银4两。葛秃子雇了两只船,由黄河顺流而下,经包头运到天津,每百公斤售银40两。
葛秃子从此不但有了资本,变为富翁,而且正式和天津英商挂钩,订了合同。光绪六年(1880年),他携带现银,二次来到石嘴山。行经内蒙古蒲肐臂湾时,店主告诉他:“前面过不去,有张三的码头”。张为蒲州人,名嘉云,乳名咬其子,绰号三疯子,当时在后套一带打家劫舍。葛听后非常害怕,手足无措,但发财致富的欲望驱使着他只能前行。他想:店主人既然能告诉他这个消息,那么店主人就必然和张某有瓜葛,只要求店主想办法,问题必能解决。于是葛秃子就找店主,声称愿与店主交朋友,并请他派人给张三先送礼,愿出“买路钱”一千两。店主一看葛秃子很识相,当然乐于牵线,遂派伙计王万银给张三送信。张三收下“买路钱”以后,认为葛秃子为人痛快,很想见见葛秃子,让王万银转达了这个意见。葛秃子一听欣然允诺,于是二人在店里会晤,三言两语,就结成了朋友。张为了酬谢葛秃子的厚礼,愿意亲自保镖送葛秃子到石嘴山。
惠农县地形图
洋行雇佣民工挑选羊毛
葛秃子回到石嘴山以后,第一步是清偿毛户欠款,接着就是租房开业,在石嘴山挂起第一块“高林洋行”的招牌,开始用现款收购皮毛。后来有人说西宁毛质较宁夏为优,葛遂和张三商议,并将王万银约来,由葛秃子买枪买马,张、王二人保镖,又到西宁开辟了一块“新大陆”。由西宁回来,即将所收皮毛运往天津。葛秃子第三次由天津回来,还带来一批广东人,扩大组织和经营范围,开始安扎外庄。但不久天津英商“仁记洋行”挟其雄厚的资本跟踪而来,并带来一批天津人,打出了“仁记洋行”的招牌,规模气派都超过葛秃子。“仁记洋行”一面用钱收买了张三、王万银做向导,一面拉拢地方头面人物作引线,与“高林洋行”之间展开了利益斗争。(未完待续)
审核:李群
责编:张艳
编辑:马丽红
来源:石嘴山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