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培育文明乡风新气象
原标题:遵义市:培育文明乡风新气象
遵义市聚焦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整治活动,通过构建“四不出”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6月2日,习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我们的节日 端午活动”。
完善机制,监督约束不出制度规范。市委、市政府推动规范办理红白事,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农村工作会等会议作出专门部署,通过健全责任机制,把整治责任压实在治理末端,建立由县委书记负总责、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网格)的包保机制,通过层层包保压实常态化走访排查和整治责任。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制定出台《遵义市红白理事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遵义市关于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陈规陋习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坚决把不良风气刹下去、把良好乡风育起来。全市有415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保乡镇、8900名乡镇干部包村包组、12058名村干部包组包户,实现群众包保全覆盖。健全管理制度,全市乡镇(街道)、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1881个、红白事监督队伍1845支,研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考核表彰制度》《联动处置制度》《宴席申报监管制度》《会议制度》等制度措施,建立申请办理和问题整改台账,对红白事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适时治理、长效监督,并适时开展通报表彰。
创新模式,问题处置不出村寨网格。依托基层“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治理模式,同步健全“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农村党组织体系,畅通信息渠道,保持上下贯通,以组织体系保障治理体系作用发挥,让问题发现在村寨、解决在村寨。推行“寨管家”“村管事”等微治理模式,创新“管事长+管事小组+群众”自治模式,各村根据村情民情设立5—6名“管事长”,各村民小组(村寨)动员3—7名群众代表组建管事小组,并选出1名小组长,推动形成“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自治新格局。目前全市235个行政村推行“党建+村管事”,9420名“村管事”在乡村一线参与村组事务。全市各地以村为单位组建红白事办理巡逻队,在群众办理红白事期间,到现场对疫情防控、道路交通、违规搭建帐篷、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开展劝导查处,守住安全底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强化宣传,人情往来不出村规民约。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部门指导各地通过召群众会、编排文艺节目、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宣讲红白事突出问题整治政策,引导群众从人情往来入手推进乡风文明。为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让群众主动参与到红白事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各地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媒体中心创新设置移风易俗“曝光台”,公布短信、、电话举报渠道。通过视频号和抖音官方号,以新媒体短视频形式,集中实名公开曝光各类“滥办酒席”邀请信息。“曝光台”的推出,用舆论监督的方式说出百姓心声,得到群众高频转发、拍手称快。各地综合群众意见,对村规民约中文明办理红白事等事项进行再梳理再修订再完善,将合理人情往来、抵制低俗婚闹、抵制高价彩礼等写入村规民约,将群众共识转换为书面约定,以村规民约为载体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各级各部门通过与干部群众签订《抵制酒席办理承诺书》,大力宣传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时不过三”浓厚氛围,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行为。
划定场所,办理地点不出指定区域。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等部门通过指导各地不属于城市集中镇(村)设置红白事集中办理场所,引导群众在指定区域办理红白事,全面提升基层公益服务能力。目前,已在不属于城市集中的38个乡镇(街道)的集镇设立56个红白事理点,在集镇以外的乡场设立20个红白事理点,在农村群众集中居住地设立41个红白事办理点。立足实用惠民原则,由红白理事会牵头,配齐餐具、娱乐设施等硬件设备,组建一批专业的红白事办理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宴席专人办、食材专人选、账目专人管”的“一条龙”服务,让群众自愿选择在指定区域办理红白事。
来源 | 《贵州宣传》
编辑 | 张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