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成为对外开放商埠的始末
据《赤峰县地方事情》记载,清末民初是赤峰商业鼎盛时期,民国十年前赤峰街有商店、作坊不下千家。人烟稠密,房屋栉比,货物堆积,是北方四大商贸重镇之一。
赤峰位于塞北,地居要冲,是西北通往关内要道,商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东部经朝阳可达锦州、沈阳,南部经平泉可达天津,西部经茅荆坝至承德入北京,北部广大农牧区与各地贸易往来,都必须经由赤峰。特别是北方的农牧土特畜产品及药材等都要集中赤峰外运;而京、津、河北来的百货、生活用品亦待由赤峰转销,这样,赤峰自然形成了沟通南北的商路桥梁,土产、百货的集散地。
图为日本旅行家玉井庄云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内蒙古东部旅行时,用素描的手法表现了赤峰西横街一带繁华的景象。
赤峰土地肥沃,街道宽敞,商店林立,俨然为天然商埠。据《蒙古鉴<盟旗疆域沿革>》一书中记载,中华民国元年,日俄帝国主义在北京商定:以北京所在子午线(东经166°27`)划内蒙古为东西两部,分别作为两国势力范围,随后向袁世凯提出在东蒙地区建筑铁路与开辟商埠的要求。日本要修五条铁路,俄国提出在北满修筑两条铁路。
这两个帝国主义的要求,使正做皇帝梦的袁世凯惶恐万分,当即授权内阁总理赵秉钧召开内阁会议听取意见,阁员一致同意自辟商埠以免被动。会上责成内务部、农商部税务处、财务部会同选派专员前往满蒙东西路选择开埠地点,满足日俄的要求。特选派内阁秘书吴在章为东路调查使,赴洮南、辽源、葫芦岛等地调查,总统行辕秘书卓宏谋为西路调查使,赴张家口、多伦诺尔(多伦)、归化(归绥)和赤峰四处调查。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赤峰商业自行开埠对外开放。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民国政府正式批准归化、张家口、赤峰、多伦、洮南5处为对外开放商埠。
赤峰商埠开放后,架设张家口至经棚、经棚至林西、赤峰至乌丹、乌丹至林西的电话线,赤峰、乌丹、经棚、林西电报局分别设有有线电报单信音响机,开办电报业务。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5月初,赤峰商埠开放后,允许外国人贸易和定居。美国、英国、新西兰、比利时、荷兰、俄罗斯、日本等国洋人涌入。英、美、法、德4国资本家在赤峰设烟草公司、德廉信代理店和15家洋行。
赤峰始通市内电话,有话机30部。
当时赤峰县行政公署的县知事是叶大匡(一九一二年赤峰由州治改为县治,将知县职衔改为县知事),接热河都统熊希龄手谕,辟赤峰为商埠,在赤峰建开埠局,开埠局设置赤峰县行政公署,由县知事叶大匡兼任开埠局长。民国政府拨5万元为筹建费。商埠下设巡警总局,负责商埠的治安、社会秩序的任务。
当时赤峰还有三、四名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神甫赵司铎在翁牛特旗杜家地设教堂布道,附近农民入教者210人。法国传教士同朝阳县松树嘴子天主堂主教府来往密切。后来重划教区,赤峰教区的主教府设在乌丹毛山东的天主堂。此外,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欧里巴来赤峰传教,在赤峰三道街开办福音堂,共有男女传教士四、五人,在近郊酱坊地设立了基督教布道所。教堂和住宅分别在二道街、五道街、三道街东头。这样一来,在赤峰居住的外国人日渐增多,对外事务亦趋于复杂化。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北京交通银行赤峰汇兑所成立,这是赤峰地区首家官办金融机构。王家瑞任管事,张在明任副管事。
一九一七年日本在赤峰正式设领事馆,明保日商合法经商,暗搞特务间谍活动。
筹备开埠初期,县知事叶大匡做了许多实际工作。首先在开埠局安排办事人员,动员社会力量做调查、勘测、绘图、造册。选定在县城东南(今麻袋厂至东大营一带)荒地划纵横各二华里为商埠地段。在地段内开经纬路各六条,成六条纵横街。并准备在南山下挖旱河一道,把南山水顺入旱河,再向大河排泄。还规定凡在商埠地段内原有坟墓、民田、树木、房屋均折价付款,价格由开埠局合理确定。
紧接着动员组织商户搬迁造房,进行中受到阻碍。原来赤峰所在地商户、居民对开埠一事不满,态度冷漠,几经动员均“按兵不动”,理由是,新开商埠地偏远,搬迁不便,俟后再迁等等。
置备的商埠地数十亩,虽有其地,但并未经营,每年只有附近的一些居民向开埠局请求租种部分大田。由租户和种方协商租价与租种期限,议妥之后,双方签订合同,将租款交付开埠局。待租种期满,再行另议。
赤峰商埠开辟后,又设立了赤峰商埠巡警局,巡警局下设三个分局:
第一分局,设于商埠巡警总局,地址在赤峰二道街中间路南。管辖区域包括头道街、二道街和北山等地。
第二分局,设于五道街城隍庙院内。管辖区域包括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和东园子、南双庙等地。
第三分局,设于三道街西娘娘庙院内。管辖区域包括三道街、西横街以西向南经五道街口经接官厅、南箭亭以西至八道沟、西关帝庙等地。
开埠工作进行中,热河都统熊希龄奉调离职。继任都统姜桂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开埠工作半途而废。
一九一九年(中华民国八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赤峰学生结队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收复祖国主权。这时,开埠局已名存实亡,无所作为,对外事务全部转到交涉署承办。
一九一七年,外交部特派热河省交涉员公署(简称交涉署)由承德迁来赤峰。此外,开埠局局长由交涉员兼任,开埠局由县公署迁并交涉署内,地址在赤峰二道街中间路北。第一任交涉员是张翼宸,承德人,后调任热河省教育厅长;继任交涉员是张秉彝,辽宁人,继任后,无事可做,整日游山玩水,消磨岁月。后调任热河省民政厅长;第三任交涉员是裴子晏。山东人,一九三一年在职期间病故。以后就再没向赤峰派交涉员,交涉署与开埠局便自行取消了。
附:卓宏谋作《调查自辟西路商埠报告》
赤峰,旧为赤峰直隶州,民国二年改为县,属于热河道,为特别区域。距承德县东北470里,为昭乌达盟翁牛特部地方,原名乌兰哈达(译言红山),因其地东北有山,现赭色,故名。前为赤峰厅,增辖开鲁、林西二县,为关外隘口,内蒙古门户,与奉省毗连。自南满铁路建成后,日本势力渐及而西(最近日本关东都督府出版东蒙古一书而定界限,又举外蒙车臣汗、土谢图汗二部划归东蒙,其野心诚不可思议)。
日人到赤峰调查,自鸟居龙藏氏始,事在光绪三十年前。其时风气未开,巡警未设,外人之游历斯土者,任其自由出入毫无觉察。
鸟居龙藏归国后便登报纸,极称赤峰繁富甲于他埠,唤起一般日人注意。于是日人调查蒙事者乃接踵而至,其用意人人可知矣。
按赤峰土地肥沃,四通八达,街道宽敞,一衢七里,商店林立,俨然为天然商埠。然自开鲁、林西、经棚屡有战事后,商务大受影响,领荒之人不如从前踊跃。
议者为交通西路起见,拟筑京热、京赤二路。殊不知热河偏处西南,山岭复杂,又无河流以通舟楫。因其地有避暑山庄为清帝游幸之所,故设都统以镇摄之。即在地所需粮食亦多仰给于赤峰。若就赤峰筑路,经朝阳而达锦州,路程不过五百里,与京奉路衔接,交通之便,实莫逾于此。前年政府派队防赤,亦多由京奉铁路运兵至锦,由锦达赤,较之由京遵路赴赤,远近、难易判然。倘若赤峰自辟商埠,非筑锦赤铁路不可,匪特于商业有利,并足以利军用。
其商埠地点,现勘定在赤峰县治北境之锡伯河,距街才里许,东界红山,南界县治,西界阳河,北界昭苏河,形势高敞,土脉润泽,向无水患,虽间有流沙,不足为累。面积东西长4320方,计20里,南北长5090方,计25里,全面积亩,计30方里。
此段场面甚大,可先尽南面占用,北段留备补充。南有土岭,长约数十里,相传昔时松林遍山,今全境亦无此树,需用木材,多仰给于围场。气候多风,早寒,农产年收一季。输出之货以小米、高粱、小麦、荞麦、杂豆,马、骡、牛、羊以及皮革、绒毛、烟、麻、土碱等类为大宗。
输入之货,以粗细布匹、蚕紬、棉花、芦苇、纸扎、蓝靛及茶、糖、药料、海味、火油、褡裢、洋线、肥皂、纸烟为大宗,而洋商在此设庄采买皮革、绒毛等货者,不下数十家。
闻赤峰西北巴林部,乌珠穆沁旗地方有盐湖一区,产盐甚旺,随产随结,色味绝美,北销黑龙江,南销内蒙古一带,每年输出之数甚巨,该产向归蒙旗管理,办法未善,若由中央收归国有,派员整顿,除划款补贴蒙旗外,可增国课之大宗收入,故赤峰盐政不可不注意也。
参考资料:本文根据《红山文史》等资料综合整理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