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出“无陪护病房” 群众就医再添新“医”靠
家庭成员中一旦有人患病住院,就要“全家总动员”;一些家庭还面临“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既要管小又要管老”等窘境。为化解这一陪护难题,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九龙坡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试点,并以此为基础,推出“无陪护病房”。这一医疗服务模式,能否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照护需求?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无陪护”实则有陪有护
因右腿髌骨骨折,今年79岁的郑永芬,已在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无陪护病房”住院十多天。期间,医院有专门的医疗护理员,为郑婆婆提供24小时的“一对一”照护服务。郑婆婆说,护理员专业得多,每天早晨给她打饭、洗脸、冲药,下午晚上还要抹全身,什么都弄得规规矩矩的。
“无陪护”病房,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代替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实现不用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
郑婆婆说,她的独子已经年过半百,加之平时还要上班,如果全靠家人照顾,长时间住院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现在有了“无陪护病房”,就不再需要一人住院,全家奔波,实际上是从繁重的陪护任务中“解放”了家属。患者家属陈跃萍说:“护理员对病人好,我们也放心,比如说我送了饭来,等病号吃了,我就回去了,就有时间明天再弄点啥来改善生活。”
中国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已经达到 21676 万人,占比达到了总人口的15.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增多,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当前,住院病人若无家人陪护,通常的做法,是自行雇佣护工,费用高不说,专业性和责任感也很难得到保障。
针对这一现状,前不久,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文件亮点之一就是新增“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免陪 照护服务”,就是指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为推动相关政策落地,重庆在九龙坡区人民医院率先试点,探索“无陪护”病房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收费政策等,希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无陪护病房”如何做到专业又安心?
“把脚这样抬着,数十下,然后再放下来,一、二、三……”正在对郑婆婆进行康复训练的,是护理员马刚平。从业前,马刚平参加了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培训,培训合格后被评为三星护理员。主要任务是帮助患者进食、督促服药,协助卧床的病人翻身,进行康复训练等,并时刻观察和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异常及时向护士报告。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何博介绍,专业的医疗护理员对于医疗护理工作来说,有很强的一个辅助作用。可以准时准点提示病人,去遵照医疗指示完成很多医疗治疗的操作。
为确保服务质量,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采取了严格的筛选与管理措施,构建起四级管理体系,通过医院护理部、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医疗护理员,层层压实护理负责。同时,医院专门制订《医疗护理员考核评价办法》,以此作为激励与监督的依据。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以往患者家庭自请的护工,可能这周在产科、下周在外科,再下周人就在内科了,流动性大,专业性有限。“无陪护”病房,护理员工作区域和岗位职责相对固定,专业性更强,也有利于给患者更好的照料。但这样的病房价格是不是很贵?普通百姓住的起吗?也是问题的关键。
陪护费用较市场平均水平更为亲民
针对“无陪护”病房,医院采取新模式,直接对合作的专业陪护公司进行严格筛选与管理,相当于医院集中“采购”护理服务,从而实现了规模效应,陪护费用较市场平均水平更为亲民。一对一的护理服务费用为每人每天180元,一对二的服务每人每天140元,一对三的服务每人每天100元。与此同时,建立医院、公司双培训双考核机制,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或满意度低于90%的护理员,将对护理员所在第三方公司进行约谈,勒令更换医疗护理员。如果出现投诉纠纷,将对公司进行红牌警告,情节严重将与第三方劳务公司解除合同。
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以平透露,自启动以来,患者陪护费用平均下降39%,专业陪护选择率上升 52%,患者满意度达98%。“无陪护”病房自11月初推行以来,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病房,已有超五分之一的病人,选择由医疗护理员照看。九龙坡区医保事务中心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科科长高英表示,该举措有效缓解了“421”家庭“一人住院 全家奔波”的后顾之忧,受到患者及家属一致好评,同时形成经验模式,为全市免陪照护服务收费政策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无陪护”病房,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已推行多年。目前,国内也有浙江、福建、山西、天津等多地在试点。从国内外的数据来看,实行了“无陪护”的病房,由于患者作息和饮食更加规律,康复效果得到保障,院内感染风险降低,不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健康结局,还能缩短住院时长,整体降低患者的家庭支出。应该说,相较于家属陪护和护工陪护,“无陪护”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观察人士看来,这样的模式要全面铺开,还有一些要迈过去的坎。
全面铺开面临两大难题
问题一:专业人才短缺。“无陪护”病房所需的医疗护理员,已被列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但目前这一群体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以福建省为例,到2023年底,福建只有5331名护理员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远不能满足全省132个“无陪护”试点病区的需求。在岗的医疗护理员平均年龄5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比为93.3%,学历低、年龄大等因素,也制约着行业整体技术能力提升。
问题二:费用分担问题。国家医保局明确现阶段“免陪 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Ⅰ级护理患者,并且暂不纳入医保。“免陪护”病房的费用,虽然低于自请护工,但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家庭,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既保障护理员的合理收入,又要让患者能负担,还要让医院和第三方公司能维持运营,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探索实践。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看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家庭小型化趋势的愈发明显,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院护理模式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已势在必行。”“无陪护”病房,是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一项积极探索。它的出发点是让患者安心、让家属放心,重点是优质照护。我们相信,随着这项服务的持续探索和完善,必将惠及更多家庭。当然,“无陪护”病房的推行,也要注意尊重患者和家属意愿。照护生病亲人是亲情或孝道的体现,加之部分家庭会有经济压力方面的考虑,不宜成为所有患者的“必选项”。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吴春春 毛林涛 王祥 吴静 李艺 袁媛 尹力 陈力 )